南宋?金帔墜
金帔墜長10.3厘米,,寬6.5厘米,,重39.66克,金帔墜呈雞心形,,由兩片金片捶揲包合而成,,中空略鼓,。主體兩面鏤空鏨刻連理枝紋,,邊緣鏨刻對葉紋,。尖端有小孔,穿有圓形金質(zhì)繩系,,應是古代婦女服裝上的墜飾,。1997年出土于湖州市龍溪鄉(xiāng)三天門宋墓。該墓是一座單室磚室石蓋墓,,同時出土遺物共計50件,其中金器17件,,銀器22件,,銅器4件,漆器2件,,瓷器1件,。其中的17件金器中還有金簪、金釧,、金戒子,、瓜形水晶鑲金耳墜及金箔等。金飾多采用鏤刻,、鏨刻等工藝,,十分精湛。銀器有蝶形香囊,、魚形香囊及銀碗,、盒等。 從釧形金戒內(nèi)打印的“相”字,、環(huán)狀“U”形金片上“相宅酒……”殘文,,以及金箔正中打有“韓四郎□□金”、四角打有“霸頭□角”印證來推斷,,墓主人是“相宅”中人或與“相宅”有某種關系的貴族婦女,,而“相”通常是作為封建社會官職稱謂中最高行政長官的統(tǒng)稱。